市民去三级医院的看病的相关问题
近段时间因为身体问题,在社区医院和转诊的上级医院奔走,感觉现在看病真的是程序太复杂,许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就我遇到的问题如下: 第一,首先说社区医院,挂号开转诊单的时间限制问题。我是上肢疼痛多日,在社区中医科理疗几次无效果才开的转诊单,肢体这种疼已经疼了十多天了,但转诊加上周末只有7天,而一些专家平常一周只有一次坐诊机会,我第一次开转诊看病后加上吃药,等我第二次去复查,刚好过了一天,为了能报销一些费用,没办法又去开转诊单,开个转诊单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给医生说能否开8天,直接回答不可以,其实作为医生应该知道,一些病不是看一次就好的,如果没病谁愿意没事老往医院看病开转诊单,可否根据病情酌情多开几天呢,省的社区、医院两头跑,如果是腿有问题的话,能跑的动吗?年龄大的老人呢?不会开车没有私家车的人呢?? 第二在转诊的医院:1是挂号问题,现在开通了微信和现金支付,还有柜员机挂号,这是好事,但为何我们的社保卡不能挂号,非要用现金或者微信支付呢,并不是没有金额在社保卡里面,既然都能微信挂号支付和社保卡就诊号捆绑,为何就不能在窗口用社保卡挂号呢??在社区不但可以用社保卡就可以挂号,还有比例报销,为何不用社区那种柜员机呢;2是报销比例问题,现在去看病只要四肢骨骼稍微有点问题,动不动就是CT核磁共振等,可报销的比例少的可怜,做一个部位基本上是700元以上,报销只有50元左右,一般的工薪阶层真的是做不起啊,不是迫不得已都不会去做这个检查,得病了医生让做什么都是咬牙去做的,这是个不能还价的地方。啰里啰嗦就说这些吧,年龄大了,身体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辗转两个地方来回跑多次,真的是伤不起,这半个月本来是胳膊疼的问题,现在把腿也跑出问题来了。希望能把这些问题改进一下,不要什么事情都默守陈规,死搬硬套。谢谢!
您好!您反映的情况已收悉,按照我局职能范畴,现就您反映的第一、三点情况回复如下: 1、近几年,国家新医改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工作,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实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我市社区实行的“社区首诊、定点就医”管理制度及发展模式正是按照这个要求建立和发展的,通过低水平筹资,以集约高效的方式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问题,真正实现让群众在所居住的社区(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包括基本门诊医疗在内,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基本卫生服务,只有少数患重大疾病、慢性病等超出社区服务能力的人员才通过社区转诊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从而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引导群众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就医观念,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根据《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东府〔2018〕120号)相关规定,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建立社区门诊统筹,实行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及双向转诊制度。参保人在其社区门诊就医点发生符合规定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70%支付,签约参保人按75%支付;转诊至本市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按50%支付;转诊到本市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按35%支付。 3、您提出的建议我局已登记在案,感谢您对我市医保工作的关心!
0参与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