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社保现在是不是真的是便民
请问各位领导,社保卡是有什么作用?如果不是五险的,是普通的农保或是“银卡”,我们平民百姓就一定要去指定的社区门诊看病,如果想要去家里附近或是找回以前看开的医生看病或开药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在指定的社区门诊写并交转诊费方可有社保的补贴!(本人对这个转诊费我也很纳闷,我们交了转诊费用后到医院我们还是也得交挂号费用),如果就是这样的话,我们晚上基本都不能用社保看病,为什么了?因为我们社区门诊是五点半还是六点多就下班,我们怎么转诊?前几年社区门诊还可以愿意帮我们转诊,但现在就困难重重,还在还要去南城新基那门诊中心看过病,确定那边看不好才能写。我就更纳闷,我们明明可以去一个近地方看好病非要我们去另外一个地方又不方便,又不一定能看的地方去看,如果看不好才能转诊。而且那个地方又不是24小时营业。请问这个是便民政策吗,我想问社保卡不是联网了吗,转个诊会产生了什么高昂的费用,才要收取我们转诊费。而且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要市民去一个未必能看好的地方或是舍近求远的地方去看病?
您好!您反映的情况已收悉,现就您反映的情况回复如下: 近几年,国家新医改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工作,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实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我市社区实行的“社区首诊、定点就医”管理制度及发展模式正是按照这个要求建立和发展的,通过低水平筹资,以集约高效的方式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问题,真正实现让群众在所居住的社区(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包括基本门诊医疗在内,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基本卫生服务,只有少数患重大疾病、慢性病等超出社区服务能力的人员才通过社区转诊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从而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引导群众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就医观念,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2008年以来,我市就通过建立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坚持“社区首诊、逐级专诊”的医保管理及支付方式,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大部分群众、上级部门及同行的肯定。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合理引导群众首诊需求,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秩序,提高基层首诊率”。因此,我市关于建设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符合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有关要求。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24小时服务制度,参保人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时间外,因急诊直接到本镇街(园区)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70%支付,签约参保人按75%支付。因急、危重病就近在本市医疗机构门诊抢救产生的基本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70%支付,签约参保人按75%支付。 感谢您对我市医保工作的关心!
0参与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