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阳光热线问政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阳光问政>问政详情

松山湖教育局以政策一刀切为由懒政、不作为

该用户已重置 来自:未知 发布日期2024-07-31 21:18:52 状态: 已回复 编号:470757
处理用时:14天20小时6分
松山湖教育部门以园区内公对公不允许转学一刀切政策为由懒政、无所作为,一再拒绝园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合法合理诉求(校车停运,作为留守儿童无人接送上放学)。而据了解,公对公不允许转学政策只是一纸空文,实际上仅仅某个小学某个班级一年内就发生过三个成功转学的案例。恳请政府相关部门实地调查摸排松山湖近5年公对公转学的实际发生情况,必要时候向全社会做一个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一个城市或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隶属全体纳税公民,不应该被一个单位独自占有及私下安排协调,更不应该被一刀切的政策堵死所有有民生困难家庭的沟通渠道,这样非常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以及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等问题。投诉之余,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和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和协调机制,真正做到法律明文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同时及时将各区教育局内管辖学校空余、剩余学位定时公示,建立一个区域内教育资源最优化分配的透明机制和平台。如果不懂如何操作和执行,请相关部门组团去隔壁先行示范区学习!
问政部门:松山湖
分享

官方回复

市民您好!来信收悉,现回复如下:2024年4月22日,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了《东莞市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指导意见》,各镇街(园区)教育管理中心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安排由各镇街(园区)教育部门制度发布。2024年5月7日,松山湖发布了《2024年松山湖中小学、幼儿园入学申请指南》(以下称入学指南)松山湖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幼儿园符合报读要求的适龄学童分为松山湖A类户籍学童、B类园区企事业人才的子女、C类东莞市积分制人员。入学指南第一页明确规定,公办中小学不接受往年已向松山湖申请了同一学段学位并安排了免费义务教育学位的人员(含政府购买的公民办学校学位)的转学申请。2024年7月25日,松山湖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两孩异校学位调剂申请的通知》,松山湖学位调剂对象为符合松山湖当年入学政策,有小学一年级子女安排在园区公办学位入读,且同时有已入读子女目前在小学段1-3年级(2024年9月为在读2-4年级),在学位安排后,若不在同一学校的人员,可以提出两孩异校调剂的申请。经了解,市民及学童为非松山湖户籍人员,2022年通过松山湖优待政策申请松山湖小学一年级学位,教育部门根据学位分配原则为其安排了松山湖第一小学的公办学位,学童2024年9月份入读小学三年级。该学童非松山湖户籍,其父母目前均不在松山湖工作,不符合2024年松山湖入学政策要求及学位调剂的条件。关于市民提到的校车接送问题,经了解,校车公司由于运营成本缘故,学生住址所在区域乘车人数较少,线路运营成本非常大,故公司决定暂停该线路运营。目前,校方正在与跟校车公司协商,针对解决家长的接送问题。如有疑问,可咨询松山湖招生入学咨询热线0769-38881212转1。感谢您对园区教育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

问政人评分

1分
点评:请问贵单位的回复与我的投诉有何相关?作为一个区域教育资源管理单位,不为民排忧解难,反而想方设法为难群众是你们一贯的作风吗?孩子爸爸因工作外派,但是纳税从始至终都在东莞!而且我们房产也在东莞!

我要说两句

8参与

5评论

  • 该用户已重置08-15
    我问的、我所投诉的是,为什么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合理诉求你们一而再再而三拿政策和条件推诿,但是实际上每年都有人成功公对公转学?关于政策的执行和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百姓所关切的,你们直接无视这些问题吗?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 该用户已重置08-15
    那么,到底过往园区内公对公转学成功的都是怎样的情况?他们转学成功依据的是什么政策?他们都具备了贵单位提到的哪些必备条件?难道你们不需要对这些做出回应和解释吗?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 该用户已重置08-15
    那么,到底过往园区内公对公转学成功的都是怎样的情况?他们转学成功依据的是什么政策?他们都具备了贵单位提到的哪些必备条件?难道你们不需要对这些做出回应和解释吗?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 该用户已重置08-15
    请问贵单位的回复和投诉内容有何相关?为什么要这样为难一个有实际民生困难和问题的家庭?孩子父亲迫不得已被外派,孩子母亲因自身在外地的学业没有结束没有正式工作单位,这些都是你们不帮助转学的原因吗?我们户籍是暂时都不在这里,但房产就在松山湖,这些也是你们不帮助转学的原因吗?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 该用户已重置08-15
    请问贵单位的回复和投诉内容有何相关?为什么要这样为难一个有实际民生困难和问题的家庭?孩子父亲迫不得已被外派,孩子母亲因自身在外地的学业没有结束没有正式工作单位,这些都是你们不帮助转学的原因吗?我们户籍是暂时都不在这里,但房产就在松山湖,这些也是你们不帮助转学的原因吗?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加载更多内容
1 / 1
  • 知东莞App
  • 东莞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 东莞阳光网微博
  • 东莞阳光网
    微信公众号
  • 东莞电台
    微信公众号
  • 莞视频微博
  • 民生视点
    微信公众号
关于阳光网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络广告 | 广电广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505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210001 备案号:粤ICP备09202871号
东莞市阳光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