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道硬隔离
现在全东莞道路,硬生生的隔离一条非机动车道,原本的4车道,变3车道,3车道变2车道...非机动车道倒是隔离出来了,但是电动车大军依然在机动车道左突右冲。没解决根本问题,导致道路更加拥堵,安全系数增加!请相关部门,领导结合当前道路的实际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并不是每条道路都适合。既要考虑非机动车和机动车。
尊敬的市民您好,感谢您对我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注,现对所提问题回复如下:自2022年我市施行电动自行车地方法规、开放电动自行车登记牌照以来,已有300万余辆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行驶,若加上尚未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总量已超过700万辆;再加上人力自行车、三轮车、快递电动三轮车等尚未统计的数量得知,我市非机动车通行需求非常大,但我市目前非机动车道总长度为3000余公里,在我市道路总里程中占比接近30%,但道路长度及建设速度远无法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目前,建设非机动车道已成为我市委市政府当前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市安委办已向全市各职能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当前最重要最急迫的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任务的通知》、《进一步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工作三年总体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联合市交警、交通、城管、城建、财政、公路事务中心、各镇(园区)政府等职能部门,全面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统筹力,在2024年全力改善现有非机动车道通行条件并于全市范围内合力新建了1500余公里非机动车道路程,取得了不俗的成效。2025年,我市非机动车道已新建完成并投入使用500余公里,相关建设里程数正在稳步增加中。对于市民所提的不合理非机动车道设置问题,我市各镇街(园区)非机动车道是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于2021年10月1日颁布施行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GB/T 51439-2021)的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的,具有文件依据。按照市人民政府2024年完成十件民生实事的工作部署,非机动车道建设以建设“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平面上共用驾驶空间)为主,“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即行人与非机动车在在同一平面上共用驾驶空间)为辅;宽度满足条件的道路优先建设宽度不少于2米、设有隔离警示标志、违停违法抓拍设施及非机动车道标识标线的“机非共板”非机动车道。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空间有限,机非共板设计减少了道路空间,但通过合理的隔离措施和交通规则,可以确保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日常研判发现的存在不合理的非机动车道设置我市也将根据道路实际通行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下来,为保障我市群众的出行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市道安办将继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将对全市非机动车道设计、建设、调整的事项全力保障相关项目落实到位。欢迎市民进行持续监督,并提出宝贵意见。此复!
4参与
3评论